鸡排摊前的中年人:挣了生活,丢了什么?
凌晨四点半,老陈的鸡排店亮起灯。油锅滋滋响,裹着面粉的肉排在热浪里翻滚。他捞起金黄的鸡排,擦掉额头的汗,抬头看了眼墙上歪歪扭扭的画——女儿画的“爸爸的店”,三个笑脸挤在纸上。
凌晨四点半,老陈的鸡排店亮起灯。油锅滋滋响,裹着面粉的肉排在热浪里翻滚。他捞起金黄的鸡排,擦掉额头的汗,抬头看了眼墙上歪歪扭扭的画——女儿画的“爸爸的店”,三个笑脸挤在纸上。
景德镇珠山区的老巷口,不锈钢炸锅的热气裹着油香漫过青石板路,李俊永手持长筷翻动油里的鸡排。队伍从摊位前蜿蜒至巷尾,人群里有穿潮牌的Z世代、背电脑包的程序员、举着相机的旅行博主,甚至有专门从南昌驱车两小时的年轻夫妻。他们举着手机拍鸡排出锅的瞬间,也在拍李俊永皱着
他每天四点半后不接散客,学生便宜一元,晚来的人加一元,袋子一定得敞开,喊着“塑料袋打开”,声音像催人干活,摊前却越围越多。说实话,刚听到这些规矩时我笑了,觉得像段子;可去看过的人都说,站在那儿等的不是鸡排本身,而是等那张嘴和那几句话。李松谕被叫作“鸡排哥”,他